自我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自我小说 > 我不是袁术 >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第2/2页)
  
  他公开致信袁树,认为袁树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段的解读是有问题的。
  
  孟子作为儒家著名学者,不可能会公开怀疑儒家经典,所作所为无非是指代罢了。
  
  “孟子之言,恐为指代之意,书,也仅仅只是尚书,并无其他书籍,袁君以尚书代指全部书籍,颇为夸大,恐不能服众。”
  
  法真的观点很犀利,话语很客气,显然是把袁树当作和自己一样的学者来看待,进行纯粹的学术交流。
  
  对于这位名士的气度,袁树非常敬佩。
  
  但是对于他的观点,袁树要予以坚决的驳斥。
  
  我的学说,决不能被你驳倒!
  
  否则我还怎么推动接下来的计划?
  
  于是袁树立刻引用自己的观点来驳斥法真的观点。
  
  因为这就是孟子明明白白说过的话,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读过尚书,你说这仅仅只是说尚书而已?
  
  仅仅只是拿来打个比方以此劝诫梁惠王?
  
  不好意思,我认为孟子的意思就是那么直白,不单单是尚书,肯定也是代表其他的书籍,你说他是指代,我说他也是指代,你为什么说我的指代不对呢?
  
  孟子对于尚书表示只相信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已经是很严重的一种说法了,差不多就认为尚书里头没几句真话。
  
  尚书如此,其他经典当中关于仁义与非仁义的篇章里,孟子怀疑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袁树认为,孟子就是觉得《尚书》在内的经典当中有不足以被采纳的情况,字面意义就是实际意义。
  
  但是袁树也在之后做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这种情况或许并非是孔子本身主观犯下的错误,更有可能是年代久远、缺乏史料而犯下的错误。
  
  毕竟武王伐纣那都是千年以前的事情了,距离孔子那个时代也有好几百年,孔子搞不清楚当时真实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犯下了这些错误,难道是不可能出现的吗?
  
  “圣人也是人,圣人也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史料记载不全而犯下的错误,秦火以后,经典散佚,难分真假,遂有今古文之争,过往千年,出现这样的事情不也很正常吗?
  
  这对于吾辈士子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吾辈当勇于发现先贤的错误,纠正先贤的错误,在先贤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先贤的学说,而不是固步自封,抱着先贤的言论就当作至宝,不去探究。
  
  孟子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治学态度,所以才大胆地提出了对《尚书》的质疑,他的这种质疑态度是正确的,是吾辈应当学习和继承的,勇于发现错误,探究错误,发现真相,还原本貌,此之为治学。”
  
  袁树也用较为和缓的语气公开回信给法真,与法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吸引了相当多的人的注意。
  
  一者是马融背书的新锐神童,一者是成名已久的关西名士,双方的争论毫无疑问吸引人眼球,成为一大流量热点。
  
  与此同时,茂陵县城里也有一些想要蹭热点来为自己扬名的学者、学子,他们也提出了对袁树注解方式的质疑。
  
  对于他们,袁树并不客气,也不留手。
  
  他用犀利的观点和强势的态度一连击溃了十三个学者对他的质疑,获得了十三连胜,以至于除了法真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学者敢贸然向袁树提出质疑。
  
  袁树的勇猛善战为自己赢得了一大批拥趸。
  
  尽管与法真的论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是短短六七日间,又有五百多人申请加入一心会,希望跟随袁树探讨真实的学问,而非单纯的追求袁树的身份和袁氏家族的权势。
  
  法真与袁树的这场论战给袁树带去了极大的流量,也让袁树的名望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三辅的学术圈子里,也渐渐兴起了对《孟子》的研究和对袁树所作《孟子解诂》的研读。
  
  事实上,自打袁树声名鹊起、开讲致良知之学以后,越来越多的三辅地区的是人都来到了茂陵县,或者听讲学,或者互相交流辩论。
  
  从延熹八年年末到延熹九年下半年,茂陵县已然成为三辅地区的文化中心。
  
  顺着这股浪潮,袁树提出的“致良知”之学也在不经意间随着《孟子解诂》的传播而向外传播出去,比起他本人亲自讲学,这样显然来得更快。
  
  袁氏家族的小神童把自己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和兴趣。
  
  于是,就算是弘农郡那边也开始有学者和学子怀着满满的兴趣向茂陵县前进,希望一睹神童袁树的风采,看看袁树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同传闻中所说的那样牛逼。
  
  反正别人怎么想不确定,杨彪就是这么想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