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章)货币改革原因 (第1/2页)
“听说了吗,城东渭河下游方向,建立了一家全新的印刷厂。”
一起吃饭的人:“害,印刷厂多正常,有什么好奇怪的。”
最开始说话的人:“那可真的很奇怪,这家新印刷厂印的东西被称作钞票。”
“钞票?”
“就是纸币。”
“纸钱?”隔壁桌打岔。
消息人士:“什么纸钱,就是纸币!纸币懂吗,我们现在用的是铜币,钱币,现在他们印刷的也是钱币,但是是纸做的。”
其实,印刷的是棉做的,用的是比之前研究出来的那种欠条油墨还要难模仿的多的油墨。
“什么东西?钱?纸做的?!那还叫钱吗?”
隔壁桌不服气了:“怎么不是钱,我问你现在的钱是哪儿来的?”
“铜做的啊,铜可是费尽力气从山石里面挖出来的!”
隔壁桌:“这纸币也是好不容易造的纸,印刷出来的。”
质疑者一时语塞,最后还是:“那能一样吗,纸什么成本,钱什么成本?”
隔壁桌:“你还真别说,人家印刷的纸币,一纸币等于一千大钱。”
“比你的铜钱值钱多了。”
“人家除了一币,二,五,十还有二十,五十,一百。”
此话一出,本来没说话的食客,都抬起了头来。
这么逆天吗?
这怎么行?
“铜可是实实在在的重量,这纸币本来一样重,就因为多印了一个数字,就更值钱?”
隔壁桌:“那有什么不对,你以为现在的铜哪儿来的?铜的开采其实便宜极了,现在可不是十年前了,挖铜费劲。现在挖铜效率极高,高炉烧铜效率也奇高,铜比钢铁值钱不到哪儿去。”
“换成纸币有什么不好?还省了挖。”
一群人顿时不知道说什么了。
其中一个还是摆头反对:“那岂不是陛下想要印多少就印多少钱?陛下随便印的钱,就把我辛辛苦苦种了几个月的粮食给买走了?”
隔壁桌:“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别说种了几个月的粮食,就是养了两年的大肥猪还不是一样。以前的铜钱也是陛下在铸造,和现在印刷钱有什么区别,不一样是陛下想要用多少,就印刷多少?”
这八年以来,刘彻疯狂的在印刷钱,但是铜钱投入市场使用,那都是有计划地。
有很多人在专门做各种物价统计,物产数量统计,然后来汇算市场上需要多少铜币,投入多少铜钱不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因为市场高速发展,不投入铜钱反而会导致没钱用,而投入了经过计算的金额的铜钱,实际上能控制市场的繁荣度,进而控制物产数量。
现在刘彻把这一套已经玩儿到了头了,就算是霍海,都不如他对这个了解。
所以,现在霍海要推出纸币,刘彻直接就同意了。
而这个饭馆的其他人还在讨论。
“我觉得也是,印钱?老实说印钱哪有陛下赚钱快,知道陛下手握那些大企业的股份一共价值多少钱了吗?就算印钞厂把蒸汽机转冒火星子,都印不了那么多钱。”
“陛下这么做无非就是一个原因,让其他地方的人,可以随时带着钱来长安,让长安人可以随时带着钱去其他地方。”
角落里有人开口:“这不对啊,以前不一样可以带吗,只要把钱存在霍氏银行,然后带着欠条去不就行了。”
“这就是区别了。”最开始的消息透露者:“霍氏欠条,用的是大司农霍海的个人信用,我们相信他,所以才使用欠条的对吧?”
“现在的纸币,用的是大汉的国家信用,我们是相信大汉,所以才用纸币,这就跟大司农个人没关系了。”
“换句话说,就算是你我,也有资格开银行了。如果人人都用霍氏欠条,那其他银行哪儿来的发展的空间呢?”
这么一说什么个人信用什么国家信用,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大司农的信用我相信,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大司农的儿子可信不可信现在我们哪儿知道?这么一看的话,朝廷推出了纸币,反而是个好事情。”
“还有,现在的朝廷官员有没有收到钳制,如果以后他们随便乱印钱怎么办?没钱了就印钱,那未来大家的钱不就不值钱了?”
这就没法说了,要看良心了。
刘彻怎么会给自己画一堆条条框框先把自己框起来?后面补一些法律可能性比较大。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讨论这里面的意义。
长安城更多的地方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的好处坏处。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前的霍氏欠条,再怎么说也只是欠条,说白了就是霍家会给兑换。
现在呢,终于是钱了,换成大汉任何银行,拿出一纸币,自然而然就能兑换一千大钱。
这钱都还没印出来呢,在长安城已经有了它的名字。
叫做纸钞,这个钞字,本来是有打劫金钱的意思,比如抄家,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写作钞家。
为什么叫做钞呢?第一是有纸钞抢去了铜钱的地位的意思。
第二也是有部分人看出了纸钞实际上随时可以掠夺普通人财富的特性。
只需要多印刷百分之二十的纸钞,就等于大家手里的钱贬值了百分之二十五。
而目前,长安把写了文字的东西叫做小抄,这钞是金字旁,代表钱的意思。
几个意思合在一起,就成了纸钞。
而这个面额,大家也有了自己的叫法。
一纸钞,就叫做一两。
因为目前几乎白银和大钱稳定的兑换是一两白银兑换一千大钱。
以前能兑换一千六的,但是自从霍氏欠条流行后,银子比铜钱方便携带的特性就被代替了,而用金又不符合现状,所以市面上继续用银子的人,已经习惯了一两银子等于一千大钱。
既然新的钱一纸钞等于一千大钱,那就叫做一两好了。
然而。
和长安城的普通人讨论的热烈,但意见不大不同。
大汉朝的贵族和大商人们,不讨论。
但意见很大!
非常大!
第二天的大汉日报,发布了一篇名为《纸钞是劫掠》的文章。
直接题目就点明了一切。
发布文章的人叫做韩说。
韩说是韩王信的后代,他爷爷以前投了匈奴,他们这一代人几个人之前又投了大汉。
而韩说一直在养名,希望名声养成了之后,能够出仕。
目前已经养的差不多了。
在文章方面,司马相如霍海为尊,而韩说在文章方面小有名气,同时在译经方面也很有名气,在董仲舒团队,皇室翻译团队等多个团队的包围下异军突起。
自从有了大汉日报后,韩说经常作为特邀作家写文章。
今天,韩说发的文章不是被邀请出来的,而是他自己主动写的。
熟悉的人一下就能看出他什么意思。
这是要扛旗了!
这是要以这件事情为跳板,往朝廷用力了。
韩说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分析出这件事情对大贵族大家族大资本,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这个时候跳出来,一定会得到鼎力相助,比任何时候都值得跳大。
韩说的文章把纸币如何打劫普通人写的一清二楚。
“倘若全大汉有一万纸币,大家能够购买一万价值的货物,而大汉朝廷没有钱用了,又发行了两千字币那么和市场上一共一万两千纸币,一共还是只能购买一万价值的货物。”
“那么,原本手握一纸币的人占据市场购买力就从百分之0.01降低到了,百分之0.0083,等于自己的资产下降了百分之0.0017!”
百姓可能没有十万一百万,但是真有一纸币,一纸币就是一千大钱,现在长安的百姓,有几个没有一千大钱的?
大部分人人家里的存款都在二十左右,甚至八年前就是长安城那批人,平均资产早就破千纸币了!
本来没多大反应的普通人,现在看了这个,不得不产生了质疑。
更可怕的是韩说最后几句话。
“不少人都在金融市场,或者说在股票市场活动过,霍氏对股市的掌控力大家一清二楚,而霍海大人的聪明智慧,大家也是一清二楚。”
“大司农霍海真的没有办法来发挥纸币方便大家使用的效果的同时限制可能存在的超发纸币的问题吗?肯定有。”
“但大司农并没有那么选择。”
“我在这里不是怀疑大司农,我个人很崇敬大司农,但我想知道原因。”
这话出来之后,所有人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想不到办法,但是,霍海是谁?
霍海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才,最有想法的人,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
以往有任何事情,他都能安排的妥当,安排的让人信服,现在也应该一样。
实际上这儿就是韩说用了一个辩论小技巧了。
以前霍海不是每件事情在公布出来的时候,就能说服人的,而是从现在的角度去回看,很能说服人。
而他以这个口吻说这件事情,就显得眼下这件事情霍海的做法很没有说服力似的。
霍海会回应吗?
或者说,霍海会用一样的技巧和韩说斗法吗?
搁在以前,霍海一定会。
毕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因为霍海善变,而是霍海待人接物的道德。
谁跟霍海玩儿小心思,会被他玩儿死。
但是现在霍海不只是霍海了,还是大司农。
这就得考虑影响了。
所以,霍海并没有写文章去回应,也没有用手段去回应。
而是面对专门上门的记者采访,说出了:“方法?是,我有方法可以限制货币超发。”
“但问题是,谁能搞清楚货币超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先不说大汉朝廷会不会超发货币,就算超发,也是为了商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搞出来两个钱用。”
“过几天,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纸币什么时候上市!?纸币印刷还早着呢,铜钱是可以作假的,纸币这种超大面额,我们要做到没人能做出不可辨认的假币,所以还需要慎重的多验证几次,虽然已经验证了上百次了。”
霍海的言辞,没有一丁点往日的犀利。
给人感觉好像他很心虚似的。
但事实上,多年来的成功,让百姓们真的听得进去霍海这种不带情绪的发言。
是啊,超发货币真的就是有害的吗?
是啊,铜钱可以掺假,而纸币没法掺假,时候纸币比铜钱更适合作为大额存储?
大汉日报把双方的观点都刊载了出来,还专门去采访了股市大师郑安泰。
没错,郑安泰郑大人,现在真的成了大师了。
最开始,郑安泰在股市上活动,靠的是买霍氏的反向。
后来一朝梦碎,郑安泰开始怀疑人生了。
自己以前那一套天命理论失灵了。
然后,郑安泰在沉沦种,不再关注金融,而是关注上了太子宫的大人物们如何活动,他放弃了赚钱,一门心思想要升官。
结果……郑安泰发现了一个惊世大秘密。
郑安泰发现,匿名的从来没有露面的大科学家,物理学的奠基人,牛董,就是董仲舒!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郑安泰大受打击。
他的整个人都被撕裂了。
还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形容,是真实的被撕裂了,郑安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撕开了。
当初董仲舒搞出天命理论。
郑安泰选择了相信,然后他从一个小小的读书人,成为了太子宫的中郎。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二十年后,自己年龄五十岁,来到最佳政治年龄的时候,太子刘据刚好三十六岁,正当年。
那个时候,自己这个太子宫北宫旧臣,只要不翻车,就一定能一飞冲天。
就跟现在朝中很多人是当初刘彻的太子府的官员一样。
郑安泰相信,这一切就是天命,天命如此。
天命要郑安泰成为太子宫的官员,天命要郑安泰不凡。
但是,在股市上受到打击后,郑安泰开始回避,郑安泰思考了之后不觉得是天命的问题,而恰恰就是因为天命,导致自己在股市上有此大劫。
因为天命如此,郑安泰就该是大汉梁柱,而不是什么股市英豪。
所以,郑安泰放弃了股市,放弃了其实已经研究过一部分的经济学内容,转而开始研究大人物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