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扫清寰宇(上) (第1/2页)
“为什么不命令舰船自沉?!”西斯特舰长在接到曼努埃将军的命令后,发电质疑,也只有他有资格在战场上质疑曼努埃指挥官的命令。
“为了能带孩子们回家。”曼努埃指挥官当然不会说是自己怕死,他早知道这位上司的xìng格。
“好吧,我同意。”西斯特舰长的回电过了十分钟后才发出,显然他也在犹豫。
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米军没有同归于尽的传统,投降的命令,他是不会拒绝的。但将大批还完好的战舰留给敌人,尤其是俘虏的那些,等于资敌的行为,这点就不是他能够轻易认同的。
不过他很快就想清楚曼努埃为何要如此做,现在是17世纪,不是有着国际法的年代,如果海宋人在发现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就算有21世纪背景的华夏穿越众会给他们人道主义待遇,那些恼火的土著士兵将如何执行也很难说,这是个将屠杀弱者看成再平常不过的时代,米国人驱逐屠杀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屠杀土人,乃至女真人屠杀汉人,东西方都是一样。
他自己手下的欧洲士兵就不把那些印第安人的命当回事,经常在毫无必要的情况枪决那些印第安俘虏,这种情况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纠正过来。
好在他们在出发时就考虑到万一全军覆没的情况,带来的舰船都必须使用现代燃油,因此海宋人得到后,也无法立刻利用它们来攻击自己。
考虑到这点,西斯特舰长没有反对,也同样打出白旗,靠港等待接收。
其他舰长也没有反对,他们相继打出白旗,然后靠港。
…………………………
“森蚺”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毫无疑问,这是拿人命堆积出来的胜利。两次海战中,死伤的土著海员就超过四千人,而围攻马尼拉港口,又死伤了一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执行自沉行动的贸易舰队,他们在那种情况下,很难逃出,后来的一部分是在炮击战中,被打死打伤的炮兵。
海宋军队在整个战斗中前后相加死伤超过五千人,几乎等于这十几年来他们历次战斗的总和,而米国舰队先后只死伤了170多人,虽然最后是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全数被俘,一次xìng抓了超过一万五千的俘虏。但这只是利用了敌人的麻痹大意,以及实时得知敌情的优势。
如果没有实时预先得知敌情的优势,毫无疑问,海宋帝国的海军将被清扫一空,只能退守大陆,而海军从此就会一蹶不振,敌人会不断攻击各大港口,而他们的岸防炮的shè程在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因此面对这次胜利,海宋高层领导并没有任何高兴和庆祝的意思,而是带着沉重的心情举行了肃穆的军葬。向那些死去的土著军人致敬,将他们的遗体送入国家烈士公墓,更让人悲痛的是,大多数死者都已经沉入大海,尸骨无存,只能给他们建立衣冠冢。
……………………
善后的事情是复杂的,李林并不关心,但是显然这次战斗的结果,并没有迫使这个世界的意志体做出拉入新穿越众的打算,这并不符合他的目的。
借助这次胜利,海宋国和美利坚在一种最不友好的状况下,进行正式接触。
经过几个月的漫长拉锯,最后双方达成了协定,东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是海宋帝国的海上势力范围,美利坚合众国对此承认,不在该地区谋求特殊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殖民。
而大西洋以及西太平洋则仍然是合众国的海上势力范围。
赎回战舰的请求被海宋国回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赎金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合众国将支付1200万美元,约合这个时代的库平银3000万两,来换回大约14302名俘虏。
双方另外签署了贸易协定,初步明确了各自工业品的倾销范围,作为战败的代价,合众国将退出东亚市场,不会将工业品出口到东亚地区。当然这种贸易协定只是一纸空文,经济规律会决定这种通过政治协商签署的贸易协定难以在实际中真正实施,这个时代的走私可是非常猖獗的。
………………
对于这个结果,李林并不满意,但显然海宋国的国力放在那里,不可能继续打下去。
暂时平定了海上的威胁,与合众国的竞争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双方都达成了这个认识,米国穿越众妄图借助科技优势以及准备更充分的优势,想要一举清扫海宋国海上力量的企图,在外力干涉下失败了。
但他们仍然有着优势,那就是更好的科技发展基础,以及更多的发展教育和科技经验,决战时间的拖长,对双方都有机会。
李林已经看出了这点,未来一段时间的竞争,就集中在双方谁可以更好地改造土著,获得更快的科技发展速度,将21世纪的科技提前复现出来,直到双方中有一方提前获得核武器,占据绝对优势。当然在正常情况下,一方获得了核武器,也不会贸然用它灭世,一则数量不会够,二则也只能做到让对方投降认输,毕竟两方都是领土极其辽阔的大国,任何一方想要将另外一方的国土全部核平,其使用的核武器数量足够整个地球进入核冬天。
他确定了这点后,就向海宋国的高层领导告辞,言道天下大势已定,现在也无力改变,只有回山修炼。
……………………
“道君为何走得如此之急,虽然我们打败了敌人一次,但下次他们再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还望道君不辞辛苦,继续帮助我们定鼎天下。”郝仁义听到李林告辞之语后,出口挽留道。
“无妨,我会留下一道灵符,如果你们有急事时,我会在一刻之内赶来,此时天下之势经此之战已经分明,二分天下之势已成,数十年内不会有大事。贫道也无力再行改变,言尽于此,还望不要挽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