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昙花一现 (第1/2页)
崇祯十五年六月初三日,夜半时分,平陆大地龙翻身。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
初四日,山西安邑地龙翻身,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
蒲州、荣河人多压死。
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
这次地龙翻身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
后世根据描述判断,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这个地震,在原本的历史上,压根没有在大明朝堂上掀起什么波澜。
地龙翻身,不就死一些人而已么!
在这崇祯十五年,大明和满清的决战,以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山海关外,全部失陷为结束,震动朝野;张献忠攻克舒城、庐州等地,声势浩大;李自成兵围开封,左良玉等援军皆败。
这些事情,对于大明朝堂上的君臣来说,每一件事情都比地龙翻身要严重多了。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建虏正在头疼整顿自己内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尸骨早寒,大明的百姓,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安居乐业的状态,虽然很多地方的日子还很苦,却已经不复前些年的兵灾、天灾等等时候的凄凉。
而且崇祯皇帝非常重视各地的防灾抗灾,因此,当地震发生之后,秦、晋、豫三省受地震波及的官员,一边开始救灾的同时,一边往京师加急上奏灾情。
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还不是很在意。
他看重防灾救灾,由此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地方官府往往会把灾情往大里说。如此一来,大灾被地方官给搞定了,那就是一件大功劳了。而且万一救灾不到位,出了纰漏的话,也能有话好说。要是能获得朝廷更多的物资拨给的话,那就是更好了。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当然是禁止的,并且令地方都察院和厂卫巡查核实。但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样,这种情况始终存在。
因此,这一次,崇祯皇帝还以为这地震应该不怎么样。至少在他的印象中,大地震似乎都是在西川那边的。
但是,随后的几天内,源源不断地信使赶赴京师禀告有地震。这些消息一汇总起来,发现这个地震的波及面光,而且还陆续发生好多天。
这一下,崇祯皇帝就立刻重视了。
一般来说,地震这种灾害,还发生在半夜的,那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救治不力,还可能会伴随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塌方、地陷、堰塞湖、泥石流等等。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没有人善后,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很可能会引发瘟疫。
文华殿内,崇祯皇帝高居御座,底下两排,分别是司礼监和内阁六部的太监文官。
只听崇祯皇帝严肃地说道:“涉及秦、晋、豫三省的地龙翻身,朕已派人去督察救灾情况了。这里,朕想到了一个事情,必须好好议上一议!”
底下的太监文官听了,都没有异议,他们知道,皇帝是非常重视灾情的,这一次,估计又是要颁布救灾方面的旨意。
事实上,大明从太祖建国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防灾救灾。崇祯皇帝在先期所做的防灾救灾,主要也是恢复、强化以前的一系列制度而已。
大明朝在灾荒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整套流程,分别为:勘灾,报灾,蠲免,赈济,积谷,捐纳,旌奖等等。
其中勘灾规定,不能只听里长上报什么就是什么,地方主官必须亲自去现场勘查灾情。而报灾从一开始强调不惧时限和不得匿灾,到后来,就强调及时;
蠲免和赈济是救灾的核心,主要是指可以免除灾民的赋税或者改折,使灾民不再付出;或者给出钱粮,无偿或者有偿地给灾民,让他们能渡过难关。
至于积谷,就是从洪武年间就开始的,在各地设立预备仓,专门储藏备赈粮米。捐纳是指富裕者捐谷入仓者,可以得朝廷赏赐散官,旌奖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在万历以前,大明在抗灾防灾这方面,一般多是地方官怠政,隐瞒;但皇帝还是非常积极的。哪怕是传说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还有一心只求长生的嘉靖皇帝,对抗灾防灾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
史上最严重的关中大地震,死伤百姓达八十七万之多,就是发生在嘉靖年间。朝廷救灾也很努力,甚至派去灾区的钦差,户部左侍郎邹守愚都在灾区感染了瘟疫而殉职。
不过等到了万历年间开始,万历皇帝的怠政,就包括了抗灾防灾这么重大的事情,也是因此,大明的国运,从万历年间急转直下。到了明末之后,甚至欺上瞒下,视人命如草芥的情况也变得非常普遍。
比如,户科给事中杨文举奉旨带三十万银赈灾,结果他却一路吃喝玩乐,地方官也乐于奉承招待,至于灾民,早被他们忘记到脑后跟去了。
还有,州县官员事先会探听勘荒官什么时候,从哪里经过。于是,他们就在那个必经之地摆上施粥救灾的架势;堆储材米盐菜炒豆,还高竿悬黄旗,书“奉宪赈粥”,周围全是找来的村民。官不到,一切不动;官一到,就鸣钟散粥;等官一走,立刻收拾东西走人。
如此种种,一次两次好多次,从万历年间开始积累,等到崇祯年间时,所有累积起来的恶果一起爆发出来,大明不亡就怪了!
此时,就听崇祯皇帝对底下群臣说道:“大明疆域广大,如果天灾发生在离京师遥远之地,比如此次地龙翻身,等京师这边反应过来,就为时已晚。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灾区瘟疫横行,也是救灾不及时的体现。因此,朕绝对,对于我大明救灾细节,朕欲和诸位再商讨一下细节,而后颁行天下,令地方官照办,可令救灾能更及时,减轻灾害对我大明百姓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